找到相关内容470篇,用时27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闽南佛学院开学之际举行佛三法会

    正确之行为,必须依戒定慧相依,放下万缘,住寂静处,通过善知识来引导。他还讲述了如何离欲、弃、调身心以及各种不同的念佛方法。 传明法师在紫竹林大雄宝殿二楼开示学修等持的意义及其在具体实践中的运用。...

    佚名

    |闽南佛学院|

    http://www.fjdh.cn/bnznews/2006/02/1828533035.html
  • 行“ 一 道”

    行“ 一 道”  行“一道”,众生清净,远离忧.悲,灭尽苦恼,得证涅槃,断除,修四念处。  何谓“一道”?独处闲静乐于精勤,不乐诸业,不乐非业,不行无义语,不乐无义语,不行睡眠,不乐睡眠,不行集语,不乐集语,不行依止,不乐依止,不行放逸,不乐放逸,不行亲近,不乐亲近,如是道生.正生.起.正起.触证,是名“一道”。  复次,独远离舍恶,远离不杂垢秽,离诸欲恶,如是道生.正生.起.正起.触证,是...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33852418.html
  • 当下的法

    眼识色贪,如实知者,是名现见法。”(耳鼻舌身意亦同)现见法之后,用当下的法来扑灭贪嗔痴的活动,就能灭除炽盛的毒火。我们在日常活动中,若有绵密的正念现前,三毒就难以现形,若现形了,则以不压抑、不逃避的...

    张慈田

    |佛学论文|因明|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40152473.html
  • 生活中的七觉支

    ppadhana防护勤)”;“增上定学”注意守护入定的三昧相,而使不动的“随护勤(anurakkhana-ppadhana)”;“增上慧学”用心于见道、修道、证道──三十七菩提分法的“修勤(...的养素与毒素  《中阿含50恭敬经》指出:“具已,便具无明;具无明已,便具有爱。如是,此有爱展转具成。……具七觉支已,便具明、解脱。如是,此明、解脱展转具成。”[41] 《中阿含52食经》开示:“...

    杨郁文

    |佛学论文|因明|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50756394.html
  • 谈佛说修观法

    ,能除去愁忧,无有苦恼,得大智慧,戍泥洹证,就当灭、思维四意止,什么是“一入道”,就是专一心,这就是“一入”;什么是“道”,就是八正道,那就是正见、正志、正业、正命、正方便、正语、正念、正定,这合称为“一入道”。   什么是“”呢?那就是贪欲、瞋恚、调戏、睡眠、...

    许智铭

    佛学论文|因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44565876.html
  • 略谈修四禅八定

    因此散乱攀缘,这就是被之中的掉悔所障碍。  定修的不好的人有掉有悔,定修的好的人有掉无悔。到了第四禅,无掉亦无悔,那么,因为掉悔或昏沉,以及最重要的——贪欲的执着,瞋恚的执着,导致心无法定于一境...。  有的人已经得到未到地定,能够入定三天、五天、十天、半个月,可是初禅久久不能现前;那就是说他被性障所障住了。所谓性障,就是我们以前在小止观里面讲的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之中,对...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20065718.html
  • 谈修禅应先断欲

    rdquo;能生“三毒”,而三毒又能衍生“”。这覆心性,使善法不生,而恶法却日见其增长。所谓“”者:   一是贪欲:“欲”与“贪”有相因相生的密切关系,有欲就有贪。反之,有贪必有欲,所以将“贪欲”连在一起而成为贪欲。这贪欲所执的就是...

    许智铭

    佛学论文|因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52165909.html
  • 四念处观行的修法

    互不相到。而每一念的法尘组成凡夫所以为的心,其实它不是心,那是法尘。我们的法尘有很多,每每想东想西,想要骂人的心想等等,都属于法尘。  在这些法尘中,心念处最先要观察的是是贪、瞋、睡眠、掉悔及疑。因为一个人要修定、修慧,这会掩盖住他,使他没有定力,没有智慧,故观法念处时,要观察我们是否有此的烦恼?它是从何来?从何灭?它生灭的原因?我们应如何使它不生?假使我们用心观察,慢慢的就能...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60970337.html
  • 佛教的自我教育与生活实践

    三十六页上)据日本学者安藤俊雄的研究,其中呵欲、弃、行法等三科,乃援引《大智度论》卷十七章的内容而规定,又具缘系援引禅经,调事即多参照诸禅师之说法而来。[注15]可知“二十五方便”是智者大师...大项:具缘、呵欲、弃、调事、行法,其中呵欲、弃、行法是援引自《大智度论》卷十七:“问曰:‘行何方便,得禅波罗蜜?’答曰:‘却事、除法、行五行。’云何却事?当呵责欲(色、声、...

    觉启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84353617.html
  • 七种觉悟的因素

    。而「五蕴」就是这个无明的养料,也可以说是生起无明条件。之所以被称为五蕴的原因是它们会对闭、截断和障碍我们对解脱道路的知见。分别是:贪欲、瞋恚、昏睡、掉悔和疑。  然而,是什么东西提供这养料呢...境」的「定」。安止及专心一境的定能带来「如实知见」(samahito yatha bhutam pajanati;sees things as they really are),也可以将调伏下来。...

    喜见长老

    |佛学论文|因明|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335162648.html